寺院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寺院教育寺庙介绍


下部法场中心:本教下部法场中心是绕来雍仲林寺。该寺被郎顿达瓦蒋村始创于公元一八三四年,寺内有四大学院以及八大康村。近代时本寺常住的僧人多于四百多名僧人,但如今减少于一百多名。他们通过讲、辫、著作弘扬正法,利益大众。在该寺里来去方便,环境圆满,风景优美,并成为在知家族的两大寺庙之一。总而言之,在本教历史上曼日寺和雍仲林寺称为本教上、下两大法场中心。

本教主寺——热拉雍中林

本教,是西藏本地土生土长的古老宗教。“本”是藏文的译音,为“诵读”、“念诵”之意,古代本教徒中盛行念咒之风、企图以咒经消除自己和他人的疾病等灾祸,用咒念之功降服一切邪恶势力,故得此名,可译为西藏巫教。

本教不但有教义、经典、教规,而且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十分兴盛,从西藏本地到青海、四川、甘肃的藏区广为信奉,本教寺庙星罗棋布。佛教的传入,使本教元气大伤,但至今仍有数量可观的教徒和一定规模的寺院。由江衮·达瓦坚参于藏历十四甲子木马(1894)年创建的热拉雍中林寺,则是名扬区内外的本教主寺。

有关热拉雍中林寺的形成,传说众多,早在三千年前,仁增·陈巴朗卡(本教中称是莲花生父亲)曾预言说,在藏区邬郁下端将有本波大寺院诞生,来自朗瓦(今四川阿坝一带)征服者陀美(指后来的江衮·达瓦坚参)将至此地建寺。藏王赤松德赞邀请莲花生来藏传教时,曾实施“灭本”,以利传佛。在本教基本被泯灭后,莲花生预言道:“非‘热拉’是‘热朗’,本教将由此地死灰复燃也”(“热拉”是热拉雍中林寺所在地名,现仍沿用,“热朗”是复活之意)。在离热拉雍中林寺修建的四百多年前,本教祖寺之一的门日寺创始人念美·西绕坚参与曾预言将来在热拉会出现一本教大寺院。

不知是不是遵循了前人的这些预言,江衮·达瓦坚参果真在后藏南木林县境内热拉村的高台上主持修建起了这座本教规模最大的寺院——热拉雍中林。

热拉雍中林寺南面的深沟,就是滚滚东流的雅鲁藏布江,与中尼公路一江之隔,离寺院不远处即是著名的达竹卡渡口,通向藏北、青海的公路由此延伸。你从中尼公路上隔江相望,就能看到红色的寺院殿堂,十分醒目。在红色基调中间,镶嵌着黄色的拉章(活佛宫室)和白色的僧人住宅,整个建筑依山而座,错落有致,从外观上看不出来与我们日常观念上的佛教各教派的寺庙有什么不同。寺院北面紧靠维拉杰桑山,“维拉杰桑”本是十三护法神之一,因该神盘用居此山护法,寺院背山也因此得名。在北山维拉杰桑山腰间,零零星星地点缀着若干个红色的吗呢堆和修行洞,离寺院不远的山壁上有一巨岩,上面也涂满了红色涂料,僧人和当地群众对此岩倍加推崇,声称是维拉杰桑护法神之居地,每年都要虔心祭祀。

佛教传入后,本教在“卫藏”地区受到了近乎毁灭性打击,以后影响颇小,信徒和寺庙大都分布在西康和安多的藏区。但本教的两座很重要的寺庙——祖寺之一的“门日寺”和主寺“热拉雍中林寺”,却都在后藏南木林境内。

 也许是当地本教信徒少,布施来源少的原因,热拉雍中林寺历来有僧人外出做生意活动的传说,其宗旨的有两条:一是为寺庙筹集资金,以解决部分僧人的生活来源;二是增强寺庙的财力,扩大本教的影响,以求在众多教派的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进而继承和弘扬本教这一古老的宗教。僧人到江孜、日喀则、拉萨、藏北进行贸易,甚至到锡金、印度做生意,将西藏的农畜土特产品销往国外,又将国外的工业产品带回西藏。历来以经商致富著称。所以,本教在当地的教徒虽然不多,当地群众给寺庙的布施很少,但该寺的经济实力仅次于后藏第一大寺庙,即:扎什伦布寺。

热拉雍中林寺在本教中的地位非常显著。西藏及区外藏区各本教寺院的“堪布”(主持)均由该寺委派。在该寺举行一年一度的大型讲经修法活动时,藏区各地数以千计的善男信女将如期云集到此取经。热拉雍中林寺不仅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且有严格的戒规戒律及修法制度,僧人普遍具有精深的学识水平和修练功夫,名扬四方,誉满雪域。江衮·达瓦坚参继承并弘扬了本教,他根本本教教义开创了热拉雍中林寺每年正月至十二月各项固定的教国活动,如:祭祀上师、祈祷法会、修行法会、诵经会等教务活动以及讲学辩经、答辩孝取格西学位为主的学术活动,制定、建立了极为严格的清规戒律,使该寺香火日益旺盛,社会地位日见提高,以致规模和影响渐渐超过了祖寺门日寺。

热拉雍中林寺在民主改革时被定为“爱国进步寺”、该寺的活佛和僧从坚持“爱国爱教”原则,自觉接受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历史上热拉雍中林的常住僧人数为三百到五百人之间,现存六十余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被“文革”破坏的寺院逐步得到修复,各项宗教活动也逐步得到,各种法令、祭神送鬼、跳神、辩经、长净、静修等日常宗教活动现在都能正常进行,在这些活动中,最为重要的要数教义、学术的答辩活动,它是提高僧众学识水平和思想培界最重要的方法和手段。该寺六十五岁的高僧,民管会副主会喜绕丹增师傅在给我们介绍情况时告诉我们:一年中的藏历正月初七至十五日、藏历四月整月、五月二十九日和八日整月,均为本寺法定的法相辩活动时间,寺庙通过答辩形式当众考出“格西”和“仲让巴”(本教最高学位),晋升僧人的学位。

热拉雍中林建筑在维拉杰桑山麓延伸出的一片鹅卵石堆积的高台上;寺庙建筑群依山势而坐,寺庙前面便是长、宽各约一公里的正方形广场,地势平展宽阔,寺庙朝北坐南,园内和背山上翠绿的树木和灌木丛使殿宇楼阁点缀得更加迷人。我们随着一位年轻僧人的热心引导下,首先来到了用以僧众聚会诵经的杜康大殿(大经堂)

以杜康大殿为中心,全寺由七个“康村”(寺庙的基层组织)组成,通常四、五十人为一信康村。寺庙的最高权力是“拉让”(活佛宫室)。

杜康大殿原有面积为横、坚各八根柱(一根柱子约10平方米),即六十四根柱子的正方形大厅,加之大厅四周的佛殿、经堂、藏经殿、法器库,整座建筑物占地八百余平方米,且上下两层,规模宏大。令人费解的是,佛教寺院的主要经典《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大世故经,也成为这里的重要藏书,杜康大殿东西两侧各有一间藏经殿,就是“甘珠尔殿”和“丹珠尔殿”。当然,本教徒中的许多学者也自称本教是佛教的一支。但是,我们在挚闰雍中林见到转经人的转经方向和手持转经筒的转轮方向的确与佛教的方向完全相反,也就是所谓“本教逆转非佛门之道”之说,就这个问题,我们请热雍中林的高僧喜绕丹增师傅作解释,他还是讲了本、佛意同形异的道理,他说:“顺转、逆转都有一样的功德,所不同的就是转经筒内的经文卷法不一样,一种是经文朝里卷,另一种把经文朝外卷,这样就出现了左转和右转的不同,实质上都是顺转,而不是逆转,这就是方法问题。”

杜康大殿的正厅里面是佛殿,佛殿原面积为二十九柱(约八十多平方米),殿内供奉的主要佛像有:两层楼高(约八米)的铜质鎏金格鲁教度母强玛(即卓玛)、金刚杵普巴佛、铜质鎏金的本教祖爷顿巴兴绕,还有三层楼高(约十二米)的铜质鎏金胜利佛的及本教祖不动声色之一门日寺的创建人念美·喜绕坚参和本寺创建人江衮·达瓦坚参的鎏金铜像。原佛殿里供有用金、银、铜制成的五灵塔,塔内安放本寺历代法师的法体。原殿中还有一对各为两公斤重的纯金供灯。

从杜康大殿拾级而上,有一段环形长廊。其东、南、西、北分别是僧人的“修行室”;保存珍贵法器的“内库”;供奉佛像的“佛堂”;收藏保留历史经版的“印经版藏室”。

以大殿为中心,加上周围经堂、佛殿和大门门廊,原总面积一百一十八柱(一百多平方米),“文革”期间被毁于一旦。自一九八二年起国家拨款近十七万元,加之寺庙和活佛自筹的资金,现已将杜康大殿修复原样。

热拉雍中林的重要殿堂通追拉康,位于寺院东北侧,“通”意为“见”,“追”是“解脱”,顾名思义,只要朝对者来到这里,僧人们就会主动给你敬圣水。该殿面积约八十平方米,殿内供养的有五座灵塔,“文革”时全部被毁,现已将其中最大的江衮·达瓦坚参灵塔修复,这座高5米的铜质灵塔用了两公斤黄金包嵌。殿中一对银灯和一个曼陀罗,各用七十个银元制成,是去年刚铸造的。殿内新绘制的通壁壁画。显示出了本教精湛的绘画艺术,壁画中央的一幅为江衮·达瓦坚参的画像。四周是本教祖师顿巴兴绕的千佛像。

“通追拉康”东侧原有四个灵塔殿,各殿里均有一座灵塔,“文革”后了也荡然无存,现已修复了江衮·达瓦坚参的灵塔殿及殿内的灵塔。该殿现有四十多平方米,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为本殿送来了千尊顿巴兴绕镀金泥塑佛像。新修复的“通追拉康”和灵塔殿的灵塔内都保存着江衮·达瓦坚参的舍利。

位于寺院北侧的“拉让”(该寺活佛宫室)。面积约九十平方米,宫内原有顿巴兴绕和本尊(密乘的不共依怙主尊佛像)及菩萨的唐卡。宫内还设有本寺主持的宝座。

“竹康”即修行殿建在寺院的西北侧,殿中供奉的是护法神,只四十多平米方的殿堂内,有一座江衮·达瓦紧参铜质镀金小灵塔,塔内珍藏着江衮的手、足及其使用过的法器。

从左到右的万字纹“■”,是本教特征的标志,称之为“雍中”,本教的全称亦为雍中本教,本教寺庙的寺名不少都用“雍中”二字,以标榜自己是本教寺。“■”字图案与格鲁派的金刚杵意义相同,象征“坚固不变”。所以,热拉雍中林的建筑、法器及本教祖师像前等处,都有“■”字可见。

 在不少书籍、资料中把“本教”写作“笨教”,笔者以为,“本教”的“本”是藏语,它没有“笨”的意思,作为音译,用“本”字更贴近。如果有人从汉语字义理解,用“本教”也接近原意,因为“本教”是西藏本地土生土长的宗教,如果理解为不聪明的宗教,岂不是笑话么?